
惠州商盾 律师事务所
擅长:医疗纠纷,刑事案件,合同纠纷,劳资纠纷,行政纠纷。
借条诉讼时效已调整为三年;根据《民法典》(实施)的规定,
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一)、与债务人进行协商,让债务人提供一个具体的还款计划。这样这个借款的诉讼时效就从还款计划开始的时候计算,这样就相当于将这笔借款的还款诉讼时效延长了3年。
(二)、与债务人将之前还款的款项进行对账并且盖章签名。对账一定要求双方都签名,这样才有效。在和对方对账的时候,注意保存单据,这样方便诉讼,诉讼时效从对账的那一天开始从新计算。
(三)、追加保证人对借款进行保证,让债权人找担保人,一起保证在多长时间内进行还款,这样诉讼时效就从还款期限届满之日再计算。
(四)、记住保留每一次的要债邮寄单据,车票、微信记录、电话记录等,这些用来证明自己一直在追要自己的钱,并没有放弃权利。
(五)、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会直接导致原来的诉讼时效中断。
(六)、和债务人协商,让债务人还款,或者让债务人同意还款,对借款进行一次确认,比如在谈话过程中,债务人同意债务的、愿意追加个保证人的,或者现支付利息的都属于对债权的确认,要让当事人立字据,签还款计划等,如果对方不愿意签字的,我们可以打电话对这些事项进行录音,这些录音等是可以作为证据使用的,即使是对方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仍然是可以被法院采纳的证据。
综合上面所说的,借条也是有诉讼时效保护的,对于之间的时效二年现已延长到三年;如果在此期间遇到中断的情形,那么最长的时效可以延长到二十年,所以,对于自己的权益就要懂得如何保护,只要知道自己的权利受损,那么就需要第一时间向法院起诉解决。
一、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证据类型是什么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有以下几种:
1、书证。
是指以文字、符号所记录或表示的、以证明待证事实的文书;如证明、书信、罚款单等。
2、物证。
是指用物品的外形、特征、质量等说明待证事实的一部或全部的物品。如达不到国家质量标准的药品等。
3、视听材料。
是指用录音、录像的方法记录下来的有关案件的事实材料。如用录音机录制的音响、语言;用录像机录取的人物形象及其活动;用电子计算机储存的数据等。视听资料可以由当事人提供,人民法院也可以主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索取或复制。
4、证人证言。
是指证人以口头或书面方式向人民法院制作的对案件事实的陈述。除了精神或生理上有缺陷而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和案件的诉讼代理人不能做为案件的证人外,任何公民和组织都有作证的义务。证人做证一般应亲自出庭,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到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后可以用书面证言的形式作证。
5、当事人的陈述。
是指案件的直接利害关系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关于案件事实和证明这些事实情况的叙述。由于行政争议就是在当事人之间进行的,所以他们最了解争议的事实。当事人的陈述是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线索,应当加以重视。但是,由于行政争议直接涉及到当事人双方的利害关系,所以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陈述应客观地对待,注意是否有片面和虚假的部分。当事人的陈述只有和本案的其他证据结合起来,综合研究审查,才能确定能否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6、鉴定结论。
是指人民法院指定的专门机关对行政案件中出现的专门性问题,通过技术鉴定作出的结论。由于行政案件涉及许多专业技术管理领域,所以鉴定结论是行政诉讼中运用的极为广泛的一种证据。如卫生监督机构对药品质量的检验证书。
7、勘验笔录、现场笔录。
勘验笔录是指人民法院对能够证明案件事实的现场或者对不能、不便拿到人民法院的物证,就地进行分析、检验、勘查后作出的记录。它是客观事物的书面反映、是保全原始证据的一种证据形式。勘验笔录常常用于涉及房产、土地、山林、环保管理等方面的行政纠纷。现场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现场当场实施行政处罚或其他处理决定所做的现场情况的笔录。
二、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分配规则
1、被告负举证责任的法律依据和理由
行政诉讼法第32条:“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
主要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理由:
原告难以了解行政管理行为的具体依据和有关的专业知识;
被告举证能力强,体现负担公平原则;
无论行政相对人能否提供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证据,依法行政原则要求在行政诉讼中的体现就是行政主体必须为其行为提供事实根据和法律依据。
2、原告负举证责任的情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7条:“原告对下列事项承担举证责任:
(一)证明起诉符合法定条件,但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的除外;
(二)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三)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害的事实;
(四)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4条第2款的规定,当被诉的行政行为涉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在第三人提供证据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准许被告就第三人提供的证据补充证据。在此种情形下的第三人应当是具有相当于原告地位的第三人,而非指与被告利益一致的第三人。
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找律师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