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商盾 律师事务所
擅长:医疗纠纷,刑事案件,合同纠纷,劳资纠纷,行政纠纷。
员工工伤起诉离职的法律路径探讨
员工在工作中不幸遭遇工伤,不仅对个人健康造成影响,也可能影响到其职业生涯。当工伤员工选择离职时,如何就工伤问题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工伤员工离职后起诉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工伤认定的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在工作时间前后和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等意外伤害的;
(四)患职业病的;
(五)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
(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
工伤认定是工伤员工维权的基础,只有认定为工伤,员工才能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工伤员工起诉离职的法律途径
工伤员工在离职后,若因工伤问题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可以选择以下法律途径:
1. 劳动仲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九条,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当事人一方要求仲裁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 诉讼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三条,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工伤员工在起诉时,应当提交以下证据:
(一)劳动合同;
(二)工伤认定决定书;
(三)医疗机构出具的工伤治疗相关材料;
(四)用人单位出具的工资支付证明;
(五)其他与案件有关的证据。
案例分析
以某地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工伤员工起诉离职案件为例,员工甲在工作中不幸遭遇工伤,经认定为工伤。甲在治疗期间,与用人单位就工伤待遇问题发生争议,甲在离职后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委员会支持了甲的请求。用人单位不服仲裁结果,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甲的工伤认定合法有效,用人单位应当依法支付甲的工伤待遇。
工伤员工起诉离职应注意的问题
1. 诉讼时效
工伤员工在起诉离职时,应当注意诉讼时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八十六条,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六十日内作出仲裁裁决。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当事人应当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的,视为放弃起诉权利。
2. 证据收集
工伤员工在起诉离职时,应当注意证据收集。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基础,工伤员工应当及时收集和保存与工伤认定、治疗、工资支付等有关的证据。
3. 法律援助
工伤员工在起诉离职时,如经济困难,可以申请法律援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条例》第十条,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诉讼,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其他法律援助机构认为需要援助的事项。
工伤员工在维权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法律援助资源,提高自身维权能力。
工伤员工在离职后起诉离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应当遵循法定程序,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的探讨,希望能为广大工伤员工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除非注明,否则均为找律师网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