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商盾 律师事务所
擅长:医疗纠纷,刑事案件,合同纠纷,劳资纠纷,行政纠纷。
婚姻的冷静期从苦恼到希望
尽管人们深知不幸的婚姻会带来苦恼,但离婚对大多数人而言,都不是一件高兴事。为了减少轻率离婚、冲动离婚,202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引入了“离婚冷静期”制度。这项制度明确指出,自婚姻登记机关收到离婚登记申请之日起30天内,任何一方不愿离婚的,均可撤回离婚登记申请。如今,“离婚冷静期”制度已施行一年有余,其效果如何?让我们跟随小婚家一起深入了解。
对症下药离婚辅导助力婚姻修复
“您好,离婚预约登记已经完成了对吗?您是否愿意接受专业的离婚辅导?”在济南市的婚姻登记处,咨询师夏晔主动询问一对前来办理离婚手续的夫妻。女方翻了他一个大白眼说“我没啥可辅导的,为啥拦着我离婚?是不是想趁此机会敲我一笔钱?”一旁的男方沉默不语,但偷偷抬眼看了看咨询师。
夏晔心下了然,自2017年起他就常驻婚登处提供婚姻辅导服务。这种“矛盾型离婚”常常需要分别进行辅导。“今天婚登处只是受理了离婚申请,如果离意坚决,30天后来正式进行离婚登记。如果二位今天不方便,可以先简单叙述一下离婚原因,之后可以随时联系我们。”
经过后期一对一对二的咨询,夏晔了解到,这对夫妻的离婚看似积怨已久,但很多矛盾始于互不理解。夏晔为他们制定了一套“角色扮演与实操演练”的辅导方案,帮助他们重新认识这段婚姻。
通过7天交换角色,丈夫在亲身体验了家务的琐碎和一地鸡毛后,慢慢理解了妻子的抱怨。妻子也体会到了丈夫在外打拼的不易。最终,男方发微信给夏晔,表示冷静期满后暂时不打算再次申请离婚,他们想重新认识这段婚姻。
拥有5年离婚个案辅导经验的心理咨询师王中红老师认为,离婚辅导的最大意义在于引导当事人看清自己。选择离异的夫妻,往往之前都会有一段时间情绪积累,无法理性地看待离异给自己带来的利弊。离婚辅导一是可以给双方一个冷静思考的空间,二是有效避免了双方直面时的情绪张力,三是可以为双方引入新的思考方式。
冷静不是冷遇各地努力降低非理性离婚率
20多年来,为降低非理性离婚率、提高婚姻稳定性,全国各地相关部门努力进行各种尝试。1994年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中规定了“审查期”,即婚姻登记管理机关对当事人的离婚申请进行审查,自受理申请之日起一个月内,对符合离婚条件的,发给离婚证,注销结婚证,当事人解除夫妻关系。
然而,2003年颁布的《婚姻登记条例》取消了离婚审查期的规定,这一措施简化了离婚手续,离婚当事人当场即可拿到离婚证。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冲动离婚的概率。为了减少冲动离婚,上海市19个区县的婚姻登记中心向所有欲登记离婚的夫妇发放离婚告知书,给彼此一个冷静的间歇。
2008年起,浙江省开始试点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工作,目前全省104个婚登处已实现离婚辅导工作的全覆盖。2012年,浙江省慈溪市率先在浙江省试行“离婚冷静期”。婚登处还引入本地“向日葵公益服务组织”,由专业的咨询师对处于离婚边缘的夫妻进行辅导与劝慰,减少草率离婚和极端行为。
将伤害降到最低离婚冷静期助力婚姻稳定
“离婚冷静期”制度施行一年多,效果立竿见影。从各地反馈的数据看,离婚率基本都是大幅走低。2021年全年,青海省登记协议离婚8089对,降幅达78.5%;山东济南办理离婚登记的人数同比减少8037对;重庆市办理离婚登记降幅达到44%。
“离婚冷静期”也给了离婚辅导一个更明确、更合理的时间。北京市民政局规定,2021年起,婚姻家庭辅导工作将成为婚姻登记机关的必要工作程序,离婚申请流程中增加“是否接受婚姻家庭辅导”的选择,这一规定将有效提高离婚当事人接受离婚辅导的概率。
刘辉是一位知名家事律师,也是北京某机构启动“婚姻家庭暨离婚冷静期辅导师”(高级)专业技能培训项目的特邀专家。她认为,想让“离婚冷静期”更行之有效,关键在于夫妻在这个时期里怎么做,而这些,正需要离婚辅导来告知、引导、帮助。
离婚看似是个人的事,实际是关乎社会稳定的大事。当婚姻病了,开始走向分崩离析,我们需要离婚辅导,需要专业的人、靠谱的组织,带我们认清自己与对方,走出离与不离的迷雾,并理性对待这场婚姻涉及的每一个人。在“离婚冷静期”这道30天的“时间门槛”里,我们该努力做的,不是让更多的人困在门槛里,而是在这个缓冲区里劝慰、引导、建议,努力给他们一个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