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商盾 律师事务所
擅长:医疗纠纷,刑事案件,合同纠纷,劳资纠纷,行政纠纷。
一、雇员工伤的雇主责任有哪些
在劳动过程中,雇主要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包括:支付雇员因遭受工伤期间的全部医疗费用;保障雇员在停工留薪期内享有与正常工作时期相同的工资及福利待遇;向受伤雇员提供适当的伤残津贴;以及向其发放一次性的伤残补助金等。若不幸发生雇员因工伤致死的情况,雇主还须支付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以及一次性的工亡补助金。作为雇主,有责任为雇员营造一个安全可靠的工作环境,以防止工伤事故的发生。然而,若工伤事故系由雇主未遵守相关安全规定或存在其他过失所引发,那么雇主可能需要承担更为严重的赔偿责任。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条
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进行治疗,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职工治疗工伤应当在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就医,情况紧急时可以先到就近的医疗机构急救。
治疗工伤所需费用符合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诊疗项目目录、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工伤保险住院服务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部门规定。
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交通、食宿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体标准由统筹地区人民政府规定。
工伤职工治疗非工伤引发的疾病,不享受工伤医疗待遇,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办法处理。
工伤职工到签订服务协议的医疗机构进行工伤康复的费用,符合规定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二、雇员工伤赔偿标准有哪些规定
雇员工伤赔偿标准主要规定如下:一般包括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停工留薪期工资等实际发生的费用。医疗费据实报销,住院伙食补助费按当地规定标准支付。停工留薪期工资按照原工资待遇发放,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可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构成伤残的,还需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等,标准根据伤残等级确定。劳动能力鉴定后,终止劳动关系的,需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具体标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此外,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可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等。不同情况的赔偿标准有所差异,具体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及当地规定执行。
三、雇员工伤雇主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
雇主对雇工伤亡需承担无过错责任。若员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雇主应负责赔偿员工的医疗费、康复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等相关费用。造成残疾的,还需支付残疾赔偿金、辅助器具费等;造成死亡的,要支付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雇主承担责任后,可根据与第三人的侵权责任关系进行追偿。但雇主能证明损害是因不可抗力、员工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可以减轻其责任。总之,雇主在雇工伤亡事件中负有首要的赔偿责任,以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
雇主在劳动过程中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支付工伤医疗费用、停工留薪期工资福利、伤残津贴及补助金。若雇员因工伤致死,雇主还需支付丧葬补助金、抚恤金及工亡补助金。雇主有责任为雇员提供安全工作环境,防止工伤事故。若工伤由雇主过失引发,雇主需承担更严重的赔偿责任。
工伤员工调岗很麻烦怎么办
一、工伤员工调岗很麻烦怎么办
在处理工伤员工调岗问题时,可能会牵涉诸多复杂纷繁的因素,例如员工的健康状况、原岗位的工作标准、新岗位的适宜程度等等。
首先,我们应当与员工进行深入且全面的交流,以了解他们的身体康复进度及工作能力水平。若调岗事宜面临困难,我们需查阅公司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以确保调岗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此外,我们还需要考虑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培训与支持,协助他们顺利地适应新的岗位环境。
《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六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
(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五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
(二)保留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安排适当工作。难以安排工作的,由用人单位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并由用人单位按照规定为其缴纳应缴纳的各项社会保险费。伤残津贴实际金额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由用人单位补足差额。
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
二、工伤员工赔偿事宜处理很繁琐吗
工伤员工赔偿事宜并非必然繁琐。一般来说,若能明确工伤认定及伤残等级等关键信息,赔偿流程相对清晰。首先要进行工伤认定,这是获得赔偿的基础。之后根据伤残等级确定赔偿标准,包括医疗费、停工留薪期工资、伤残津贴等。若与用人单位协商赔偿,需明确各方责任和赔偿金额等细节并签订协议。若协商不成,可通过劳动仲裁或诉讼途径解决,需准备充分证据。总体而言,只要熟悉相关法律法规和流程,妥善处理各项事宜,虽可能耗时耗力,但并非极其繁琐。若在过程中遇到具体法律问题或复杂情况,应及时咨询专业律师以获取准确指导。
三、工伤员工调岗后工资待遇如何保障
工伤员工调岗后,工资待遇应按照以下原则保障。若调岗属于合理范畴,工资待遇应保持不变,依据是《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在劳动合同未变更的情况下,不得降低劳动者工资。但如果调岗后新岗位的工资标准本就低于原岗位,且双方协商一致,可按照新岗位工资发放。同时,工伤员工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总之,要保障工伤员工调岗后的工资待遇,需依据具体情况,遵循法律规定进行处理。
处理工伤员工调岗,需综合考虑健康、原岗标准与新岗适配度。先深入沟通员工康复及能力,遇难则对照公司规章与劳动法,确保合法合理。同时,提供必要培训与支持,助力员工顺利适应新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