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商盾 律师事务所
擅长:医疗纠纷,刑事案件,合同纠纷,劳资纠纷,行政纠纷。
在我国,离婚案件中涉及财产分割的同时,低保政策的适用问题也常常成为争议的焦点。近年来,有关离婚有财产取消低保政策的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那么这一说法是否真实呢?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对此进行探讨。
一、离婚有财产取消低保政策的背景
低保,即最低生活保障,是我国为了保障困难家庭基本生活而实施的一项社会救助政策。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可以申请低保。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成为双方争议的焦点,而低保政策的适用问题也随之而来。
二、案例分析
案例一:甲乙双方因感情破裂,协议离婚。离婚时,甲乙双方共同财产为房产一套,价值100万元。甲乙双方在离婚协议中约定,房产归甲方所有,乙方放弃房产份额。离婚后,乙方因生活困难,申请低保。当地民政部门在审核乙方低保申请时,发现乙方离婚时分得房产,认为乙方不符合低保条件,遂拒绝乙方申请。
案例二:丙丁双方因家庭矛盾,起诉离婚。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判决丙方获得房产一套,价值80万元。离婚后,丁方因生活困难,申请低保。当地民政部门在审核丁方低保申请时,认为丁方离婚时分得房产,不符合低保条件,但考虑到丁方实际生活困难,最终批准了丁方的低保申请。
三、离婚有财产取消低保政策是否真实?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离婚有财产取消低保政策的说法并非绝对。在具体操作中,各地民政部门会根据离婚当事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核。以下为几点分析:
1. 离婚时分得的财产并非绝对影响低保申请。在案例二中,虽然丁方离婚时分得房产,但考虑到其实际生活困难,当地民政部门最终还是批准了其低保申请。
2. 低保政策的适用对象是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离婚后,财产分割可能导致一方生活困难,此时,该方仍有权申请低保。
3. 低保政策的实施目的是保障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离婚当事人是否符合低保条件,应以其实际生活状况为依据,而非仅以离婚时分得的财产为标准。
离婚有财产取消低保政策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在实际操作中,各地民政部门会根据离婚当事人的实际情况进行审核。离婚当事人是否符合低保条件,应以其实际生活状况为依据。因此,离婚当事人如有生活困难,仍可申请低保。
需要注意的是,离婚当事人应当如实提供财产状况,以免影响低保申请的审核结果。同时,各地民政部门也应加强对低保政策的宣传和解释,确保政策实施公平、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