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商盾 律师事务所
擅长:医疗纠纷,刑事案件,合同纠纷,劳资纠纷,行政纠纷。
在婚姻关系中,共同财产的分配是离婚时双方关注的焦点之一。根据我国《婚姻法》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财产,应当平均分配。但在实际操作中,共同财产的分配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本文将围绕离婚时共同财产是否平均分配这一问题,结合相关案例进行分析。
共同财产是指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共同劳动所得的财产。根据《婚姻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共同财产包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知识产权收益、继承或者赠与所得的财产以及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在离婚时,共同财产的分配应当遵循公平原则,确保双方的利益得到平衡。
在实际案例中,共同财产的平均分配并非绝对。以下是一个典型案例:
案例:甲乙两人于2005年结婚,婚后共同购买了住房一套。2015年,甲乙因感情破裂决定离婚。在分割共同财产时,甲乙双方对住房的归属产生了争议。甲认为,住房应当平均分割,因为它是夫妻共同财产;而乙认为,住房应当归自己所有,因为购房款中有部分是其父母赠与的。
法院在审理此案时,认为虽然住房是夫妻共同财产,但购房款中有部分是乙父母赠与的,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住房平均分割。最终,法院判决住房归乙所有,但乙需向甲支付相应的补偿款。
从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出,共同财产的分配并非一成不变。在具体操作中,法院会根据以下因素来判断共同财产的分配:
1. 财产的来源:如果财产来源于夫妻双方的共同劳动,那么应当平均分配;如果财产来源于一方的父母或他人赠与,那么可能需要考虑赠与方的意愿。
2. 财产的性质:不同性质的财产在分配时可能会有所区别。例如,知识产权收益、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等,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3. 双方的经济状况:在分配共同财产时,法院会考虑双方的经济状况,以确保双方在离婚后能够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
4. 双方的贡献: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双方对共同财产的贡献程度也会影响财产的分配。例如,一方在家庭中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另一方在事业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这些因素都可能在财产分配时得到考虑。
5. 双方的意愿:在共同财产分配时,双方可以协商一致,达成财产分配协议。如果双方达成协议,法院通常会尊重双方的意愿。
在离婚时共同财产的分配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法院在审理案件时,会综合考虑财产来源、性质、双方经济状况、贡献程度以及双方意愿等因素,以确保共同财产的分配公平合理。在实际操作中,夫妻双方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合理主张自己的权益,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