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赔偿诉讼时效是多久?超过工伤赔偿诉讼时效还可以起诉吗

2025-03-03
文律师
文律师

惠州商盾 律师事务所

擅长:医疗纠纷,刑事案件,合同纠纷,劳资纠纷,行政纠纷。


工伤赔偿诉讼时效是多久?超过工伤赔偿诉讼时效还可以起诉吗
:因工作的原因受伤可以申请工伤认定、工伤鉴定、工伤赔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良单位会一直拖欠员工的工伤赔偿金。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工伤赔偿有效期是多久等相关的问题。小编整理了相关的问题,大家可以一起来了解下吧。那么,工伤赔偿诉讼时效是多久?超过工伤赔偿诉讼时效还可以起诉吗?

> 单位一直不发工伤赔偿款怎么办?

  1、可以先和单位协商处理;

  2、和单位协商不了,可以收集相关的证据向劳动局投诉或是申请劳动仲裁;

  3、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向法院起诉处理;

> 工伤赔偿诉讼时效是多久?

  工伤赔偿的诉讼时效是1年。

  法律规定所谓“诉讼时效”,是指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利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的时间。相对于普通民事伤害案件而言,工伤保险争议案较为特殊,在此类案件中,工伤受害人提起仲裁或诉讼的前提是有关部门所作的工伤认定以及伤残等级鉴定结论,否则,工伤职工将无从主张自己的权利。

  受伤职工在被认定为工伤后,要及时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在拿到伤残等级鉴定结论通知书后,要及时向所在单位主张工伤保险待遇。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工伤职工可以按伤残等级的大小向用人单位及工伤保险基金要求享受相关待遇。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工伤职工的所有工伤保险待遇应由其所在单位承担。

  因工伤保险待遇引发争议的,其申诉时效是六十日。也就是说,工伤职工在明知用人单位拒绝给付工伤保险待遇之日起六十日内,要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单位给予其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一旦超过这个时间,且无“其他正当理由”的,仲裁委将不予受理,工伤职工的权益将难以得到维护。

> 超过工伤赔偿诉讼时效还可以起诉吗?

  法律规定,所谓“诉讼时效”,是指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利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的时间。相对于普通民事伤害案件而言,工伤保险争议案较为特殊,在此类案件中,工伤受害人提起仲裁或诉讼的前提是有关部门所作的以及鉴定结论,否则,工伤职工将无从主张自己的权利。受伤职工在被认定为工伤后,要及时申请劳动能力鉴定,在拿到伤残等级鉴定结论通知书后,要及时向所在单位主张工伤保险待遇。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工伤职工可以按伤残等级的大小向用人单位及工伤保险基金要求享受相关待遇。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单位,工伤职工的所有工伤保险待遇应由其所在单位承担。以上因工伤保险待遇引发争议的,其申诉时效是六十日。也就是说,工伤职工在明知用人单位拒绝给付工伤保险待遇之日起六十日内,要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要求单位给予其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一旦超过这个时间,且无“其他正当理由”的,仲裁委将不予受理,工伤职工的权益将难以得到维护。我们说的工伤赔偿的时效,其实也就是工伤赔偿的诉讼时效问题。由于法律是不保护在权利上睡觉的人,因此如果遇到工伤赔偿纠纷而无法解决的,最好在诉讼时效范围内提起诉讼,否则的话对自己的利益是很不利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七条 由于不属于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自身原因超过工伤认定申请期限的,被耽误的时间不计算在工伤认定申请期限内。有下列情形之一耽误申请时间的,应当认定为不属于职工或者其近亲属自身原因:

  (一)不可抗力;

  (二)人身自由受到限制;

  (三)属于用人单位原因;

  (四)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登记制度不完善;

  (五)当事人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申请仲裁、提起民事诉讼。

工伤赔偿诉讼时效是多久?超过工伤赔偿诉讼时效还可以起诉吗 相关法律知识

员工因工陪酒死亡属不属于工伤
员工因工陪酒死亡属不属于工伤问题解答: 员工因工陪酒死亡,如果有醉酒等行为的,不属于工伤;如果没有上述行为,则一般属于工伤。用人单位应当为员工申请工亡认定,并依法为其近亲属向社保经办机构申请工亡待遇。
2025-03-18
疑似职业病定义,疑似职业病怎么认定
疑似职业病定义,疑似职业病怎么认定  疑似职业病指的是存在职业病患病现象,但是还未经过正规医疗机构的检查,还未能确定为职业病的情况。疑似职业病的认定要从劳动者病症与工作因素,是否出现职业病危害因素造成
2025-03-03
工伤赔偿诉讼时效是多久?超过工伤赔偿诉讼时效还可以起诉吗
工伤赔偿诉讼时效是多久?超过工伤赔偿诉讼时效还可以起诉吗:因工作的原因受伤可以申请工伤认定、工伤鉴定、工伤赔偿。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不良单位会一直拖欠员工的工伤赔偿金。这时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工伤赔偿
2025-03-03
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
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 发布部门: 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财政部、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税务总局、建设部、
2025-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