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商盾 律师事务所
擅长:医疗纠纷,刑事案件,合同纠纷,劳资纠纷,行政纠纷。
防洪是三峡工程的首要任务。 7月20日,三峡工程经受全面考验,这是三峡工程投入运行以来最大洪水,也是长江有水文记录以来第三大洪水洪峰。这次洪水中,三峡工程科学调度,及时拦洪、适时泄洪,发挥了调峰作用尽可能错峰,有效避免本次特大洪峰与中下游洪水叠加对沿海人民的安全威胁。 ,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得到了充分体现。
面对长江流域严峻的防洪形势,一些不明情况的群众对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提出质疑。他们对三峡工程为何在汛期泄洪、三峡工程的防洪标准、防洪功能、防洪调度方式提出质疑。不同程度的误解。为此,我们走访了相关专家,解答了公众关心和疑惑的问题。
洪水标准:“N年一遇”有严格的数据标准
记者从三峡水利专业委员会了解到我们常听到的“万年一遇”、“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等说法,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有着严格的数据标准。
三峡水利枢纽梯级调度通信中心副总工程师赵运发表示,“百万年一遇”洪水洪峰达11.3万立方米每秒,“千年一遇”的洪水峰值为每秒11.3万立方米。 9.88万立方米每秒,“百年一遇”洪峰峰值8.37万立方米每秒。 “二十年一遇”洪水洪峰峰值为7.23万立方米每秒,“十年一遇”洪水洪峰峰值为6.6万立方米每秒。 “这个数据标准不是随意设定的,是国家规定的设计标准,是利用宜昌海关水位、水文站观测值确定的。赵运发对此表示。 中国水电工程协会副秘书长张博廷表示,所谓“百年一遇”并不一定是指百年一遇,而是指某个流域发生此类洪水的概率为1%。“百年一遇”的洪水应该发生。平均一百年一次,但实际上可能连续几年发生。
防洪能力:“自救”与“助人”
回应就最近网上流传的传闻,三峡工程的防洪能力分为“万年一遇”、“千年一遇”、“百年一遇”、“逐年萎缩”中国三峡集团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曹广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ith媒体记者:“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三峡大坝本身的设计标准和设计能力,一个是三峡大坝本身的设计。”下游防洪能力、能力和标准助力下游防洪。一旦明确了这两个概念,理解就非常简单了。 ”
通俗地说,这两个概念就是“自助”和“助人”。曹光景说,“只有自己确立了自己,才能帮助别人。”所谓“自救”,指的是大坝本身的安全。曹广晶表示,就工程本身而言,它的防洪标准是按照千年一遇的设计,加上10%的校核。万年一遇,即当洪峰达到每秒98800立方米的千年一遇洪水时,大坝本身仍能正常运行,三峡工程的工程和设施不影响并能照常发电;当洪峰流量为每秒11.3万立方米,这一千年一遇的洪水增加10%时,大坝主体建筑不会遭到破坏,三峡大坝依然安全,但正常使用部分设施的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所谓“救人”,是指三峡大坝工程的防洪能力保证下游防洪安全,即有能力助力下游防洪。当发生不大于百年一遇的洪水时,三峡大坝可控制枝城站最大流量不超过每秒56700立方米,分洪工程为未激活。沙市水位不能超过44.5米,荆江河段可安全泄洪。如果发生千年一遇的洪水,相应的流经枝城的流量将达到通过三峡水库每秒不超过8万立方米,结合靖江分洪工程等利用分洪蓄洪措施,可以控制沙市水位不超过45米,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毁灭性灾害
记者了解到,为确保水库工程本身安全可靠抵御罕见洪水,防洪标准一般采用两级指标:设计洪水位和验证洪水位,即按照设计洪水位进行设计,验证采用更高级别的洪水标准。提高工程安全性。所谓设计防洪标准,是指水库工程本身的防洪安全标准。这是水库允许达到的最高洪水位。r 正常操作条件。也是大坝稳定性计算的主要依据。所谓校核防洪标准,就是水库抵御特大洪水的能力,是指水库在非常规运行条件下允许暂时达到的最高洪水位。它是确定大坝顶高和进行大坝安全检查的主要依据。通过水文计算,得出校核洪水标准,并进行各类水工建筑物的安全校核设计和控制运行设计,确保大坝的安全稳定。因此,就大坝本身的坚固性和安全性而言,三峡大坝可以承受千年一遇,千年一遇的洪水是毫无疑问的。
至于防洪方面长江中下游,千年一遇的洪水,三峡水库和经嘉江蓄洪区 三峡大坝的应用,可以保证下游水位不超过保证水位,保证江汉平原地区的安全。当发生不大于百年一遇的洪水时,三峡大坝可利用水库调蓄洪水,及时拦洪,及时泄洪,控制直城最大洪水。该站的流量不需要激活。荆江河段能够安全防洪。
可见,三峡工程的“万年一遇”、“千年一遇”、“百年一遇”的防洪能力,分别是根据不同的情况和情况而提出的。决不能断章取义。
防洪作用:长江防洪就像一颗棋子,大坝是最关键的棋子
回应“不要把全部期望寄托在三防上”的说法峡谷”,曹广敬说:“正确的理解应该是,长江的防洪是一个系统。三峡工程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点骨干工程。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防洪体系,关键的棋子。
三峡枢纽管理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三峡工程可以有效控制来水可以减少长江上游水量,并能在毗邻长江、防洪形势最严峻的荆江河段降低洪峰、错开不同区域洪峰的作用。三峡工程治理长江上游特大洪水呃不能被任何其他项目替代。但与长江中下游行洪能力不足、洪峰高度大等突出矛盾相比,三峡工程防洪库容仍显不足。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需要把三峡工程包括堤防、分洪蓄水区等在内的综合防洪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三峡工程不能打天下,三峡工程一旦建成投入运行,并不能解决长江的全部防洪问题,更不能使长江的防洪永久化。”
三峡梯级调度中心负责人表示,三峡水库的防洪功能是针对下游坝址,对坝址上游无防洪作用。就三峡而言,其防洪功能覆盖长江中下游,但重点区域是荆江段和城陵矶附近地区,防洪功能也最显着。城陵矶以下地区,随着距三峡大坝距离的增加,防洪效果逐渐减弱。
据了解,三峡工程防洪调度应用也提高了城陵矶以上防洪能力。结合利用丹江口水库和武汉附近的蓄洪区,可以防止汛期武汉水位失控;减少洪水对洞庭湖地区的威胁,减缓洞庭湖的泥沙沉积速度,延长洞庭湖的寿命;它增加了可靠性长江中下游防洪调度能力强、灵活性强,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情况。如果发生特别严重的洪水,需要使用分蓄洪区,三峡水库将进行蓄洪,为分蓄洪区群众的转移争取时间,避免人员伤亡。科学调度:储存和排放要统筹规划,统筹上下游。针对“三峡汛期为什么要泄洪?”的问题赵云发告诉记者,由于长江汛期水量占年径流量70%-80%的特点,小于占年径流量3%的三峡水库库容。长江流域显然无法调蓄70%-80%的汛期洪水。
太水库库容有限与汛期长江上游洪峰来水量大之间的矛盾,使得三峡水库难以无条件全部蓄洪。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科学调度,即通过“滞蓄——控漏蓄蓄”的不断调度和运用,使有限的防洪库容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再利用。
曹广晶解释道,“三峡水库防洪调度泄洪流量大小是根据洪水情势变化、中下游防洪形势等综合需要,及时调整的。”整个防洪流域是一盘棋,既要考虑上游,又要考虑下游。em,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如果下游防洪压力紧张,三峡水库可以多蓄水;如果预计上游未来仍会发生洪水,如果发生较大洪水,三峡水库应有足够的蓄水量
对于泄洪调度规定,三峡枢纽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必须按照国家防洪局和长江防洪局的要求进行,三峡水库什么时间需要放多少水,通常是由长江水务局水文局计算的水利委员会等部门、长江防洪总局统筹推进根据长江防洪总体情况考虑。就泄洪调度权而言,每秒25000立方米以下的泄洪量由中国三峡集团公司调度;流量25000立方米/秒至56700立方米/秒由长江防洪抗旱指挥部确定;流量25000立方米每秒至56700立方米每秒由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决定。
“7·20”洪水期间,中国三峡总公司按照长江水利总局调度命令,控制出水流量不超过每秒4万立方米。这个泄洪流量是“下游防洪的安全流量,不会占用过多的防洪库容”。曹广晶说在回答媒体提问时,“如果洪峰像波浪一样接二连三地来,我们就把峰值截掉放到水库里。当下游水位处于较低点时,我们会增加洪水量。”洪水的科学调度,增强了人们的防洪能力。变被动避灾为主动防灾。中国三峡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飞纠正了“洪水顺利通过三峡大坝”的说法,并表示:“三峡枢纽建成后,洪水可以到达三峡大坝前端,但不能再随意冲过去,只能根据上下游防洪调度的需要顺利泄洪。”
张博庭告诉记者:“要知道,有目的、有控制的泄洪和自然洪水是有本质区别的。自然洪水的到来具有随机性,但有计划、有目的的泄洪控制,可以防止泄洪超过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他说,没有三峡的调度调蓄控制水库、汉江和长江上游的洪水应该在7月20日前后发生。超过了1954年和1998年的特大洪峰,我们很难想象中下游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可见,三峡水库汛期泄洪是综合考虑上下游防洪情况和当前防洪形势的科学调度。以及未来的防洪需求。也是三峡工程发挥调峰、错峰作用的必要运行手段。汛末蓄水,确保防洪抗旱。 调度方式 针对“三峡水库逆调度”中“下游欲拦汛,三峡泄洪”的说法“旱季下游需要补水,三峡反而蓄水”,张博廷说,建水库的主要目的是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一般来说,汛期蓄水,旱季泄水。三峡水库每年汛期末开始蓄水,保持最高水位,并在整个旱季发挥抗旱补水作用。总体而言,三峡水库绝对具有充足的蓄水能力和旱季补水能力。然而,对于不同的河流不同的水库,蓄丰补旱的表现也会不同。事实上,任何一个汛期蓄水、枯季放水的水库,都不会总是简单的“汛期蓄水、枯季放水”。尤其是像三峡这样以防洪抗旱为首要目标的大型水库。
“如果对比三峡建成前后的长江水位记录,就会发现三峡水库具有明显的消峰填谷作用。因此,总体来说,三峡水库是‘反调节’的表述,其实不够准确。”
赵云发告诉记者,长江汛期水量占全年径流量的70%-80%,三峡水库不可能蓄积全部洪水。洪水季节。三峡水库要想充分发挥其防洪作用,只有通过“蓄蓄——控排、蓄蓄”的持续运行,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防洪库容。 “实际上,汛期泄洪是一个防洪调度问题。”
赵运发还表示,三峡水库汛末蓄水,旱季补水。相反,它储存水。”从水文资料记录来看,1882年至2003年间,三峡水库蓄水前,1月至2月长江平均径流量仅为每秒4150立方米,此时长江流量最枯。 3530立方米,日最小流量低至2770立方米每秒; 2004年至2008年三峡水库蓄水后,长江流量1月至2月最干燥,平均径流量4710立方米每秒,日平均最小流量3670立方米每秒,较蓄水前有所增加。
三峡水库旱季补水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据统计,2009年春秋枯水期,为保证长江中下游通航水深满足要求,葛洲坝下游庙嘴日平均水位为不低于39米,三峡水库通过降低水库水位实施航运补水调度125天。 2009年,泄洪流量的增加和补水调度的实施,为长江中下游提供了超过100亿立方米的水量。 2010年上半年累计来水量三峡坝址的水位比多年平均水平低8.5%。三峡水库处于航运补水调度状态共计104天。三峡水库累计补水120.8亿立方米,日均补水流量1345立方米每秒。虽然长江流域来水普遍枯竭,但由于三峡水库补水的有效实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长江航运和生活用水并未受到影响。
重庆被淹与三峡蓄水滞洪关系不大
7月19日,重庆今年最大洪峰经过主城,朝天门码头被淹。据称,这起事件与三峡汛期蓄水滞洪有关。
曹光吉ing表示,19日22时00分,重庆寸滩水位达到185.16米时,三峡大坝前水位仅为148.32米。三峡水库的回水没有到达涪陵。三峡工程滞洪效果对重庆没有影响。对排水的影响。此次洪涝灾害主要是由于重庆上游嘉陵江、泸沱江流域强降雨导致支流大量来水所致。
对于三峡汛期蓄水导致重庆水位上涨的说法,赵运发告诉记者:“根据历史水文资料对比分析,目前三峡水位蓄洪前后,在重庆相同水流条件下,峡谷变化很小,在正常范围内。”
张博庭向记者展示了一份数据。他说过三峡工程修建前,寸滩经历的几次大洪水水位记录为:1905年洪水流量85100立方米每秒,水位高程192米; 1954年洪水流量5.48万立方米每秒,水位高程182.57米; 1981年洪水流量8.57万立方米每秒,水位高程191.41米; 1998年洪水流量5.92万立方米每秒,水位高程183.21米。 2004年9月,三峡蓄水后,洪水流量58200立方米每秒,寸滩水位183.26米; 2009年7月,洪水流量56700立方米每秒,寸滩水位183.11米。这一水位记录是与1998年洪水流量59200立方米每秒、水位高程183.21米进行对比的。流量确实更小与1998年相比,但水位略高于1998年。这说明三峡蓄水确实会对上游洪水水位产生一定影响,但增幅也只是几厘米。